音乐选秀显疲态,细分市场是趋势
上周末落幕的《中国好声音》、《中国新说唱》均辉煌不再,90后、00后观众喜欢啥?
7日晚,重庆晨报记者在鸟巢直击了2018年《中国好声音》的总决赛,最终李健麾下的藏族小伙旦增尼玛拿下冠军。尽管当晚的收视率尚无官方数据出炉,但相较这档节目最红火时,下滑非常明显。
无独有偶,比《好声音》早一天结束的综艺节目《中国新说唱》虽然同样选出了一位少数民族选手作冠军,但引发的话题热度,也完全无法和首季相提并论。音乐选秀节目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未来可能有何发展?业内人士给出了他们的解读。
哈林说只提供选择没有好坏
尽管节目已经进入审美疲劳期,但舞台上的导师们仍在尽着全力。我们先来看看他们在今年的总决赛后说了些什么。
作为节目最资深导师,总决赛结束后的媒体群访中,庾澄庆在被问到自己如何看待学员黎真吾功亏一篑的情况时,表现出了格外的大气。“你喜欢的颜色固然好看,但你不喜欢的也同样精彩,只是欣赏的人不同,《好声音》所有的导师用各种不同的颜色将音乐呈现在大家面前,供大家做不同的选择,所以没有好与坏,只有喜不喜欢。”
冠军导师李健更关注原创音乐
继去年刘欢战队的扎西平措夺冠后,今年的《好声音》冠军又是一位藏族小伙,当记者提到这是否意味着少数民族音乐的春天已经来了时,冠军导师李健给出了自己的详细解读。
“我觉得这并不意味着民族音乐的春天。其实各地散落着很多好听的歌曲,重要的是演绎的人和演绎的方式。”李健说,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相结合,是一个长远的话题。
在李健看来,这几年的选手都很不错。“我认为最匮乏的是原创音乐,太多的节目竭泽而渔,重复的编排让很多优秀的音乐变得乏味,希望更多有能力的人创作更多的原创音乐,让曲目更丰富一些。”
李健的这番回应,也算说中了当下音乐选秀节目的核心问题。
现状 审美疲劳加学员不出彩
从节目形式上看,本季《好声音》注入的新元素不可谓不多――除了全新、更激烈的赛制,在音乐类型划分上也有新的尝试:李健主打情歌;庾澄庆保持对于摇滚曲风的关注;周杰伦对嘻哈、R&B有着偏好;谢霆锋除了大众主流情歌,还会弥补在港乐方面的空白。
但引发观众热议的还是导师之间的调侃、逗趣。这其中固然有明星效应的关系,但大家对节目形式的审美疲劳和学员惊艳程度的下滑,无疑是最大的内因。
在观众看来,仅进入第二年就热度骤降的《中国新说唱》也是相似的原因。相较《好声音》这种接纳多元音乐的节目,《新说唱》的选人范围更小,并且前一年的《中国有嘻哈》已经把本就圈子偏小的说唱选手用掉了绝大部分,出彩的学员自然就越来越少了。目前看来困境有二。
困境1:人才、曲库建设后继乏力
选拔草根的音乐节目频频出现“回锅肉”学员,背后折射出最大问题就是后续人才越来越少的问题。
“《好声音》这种选秀,单从人才延续上来说,我觉得五年办一届比较合适。”资深乐评人“爱地人”表示。
人才断档的问题,两季《中国好声音》导师、三季《中国新歌声》导师刘欢有着更切身的体会。刘欢举例说,以此前的《中国好歌曲》第一季节目为例,虽然唱红的歌最多,但“不少学员除了一首歌,就完全没(作品)了。”
刘欢毫不避讳地指出:“虽说(选秀可供选择的)人才枯竭还谈不上,但有些紧张是肯定的。”刘欢说,”我们必须承认,这是音乐教育水平的问题,确实无法和发达国家比。”刘欢说,音乐教育水平有限,直接决定了可供选秀节目选人数量少。
困境2:观众审美已有了变化
“观众的审美换代了,但《好声音》等节目可以说还在原地踏步。”知名乐评人、也曾出任过《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等知名音乐选秀类综艺节目专业评审的爱地人告诉记者。
在爱地人看来,流行音乐十年就可以说是一个时代了。《好声音》等音乐选秀综艺即便做出了改变,变的也只是节目形式,审美变动并不大。“这就好比让周杰伦的歌迷,听李宗盛那个时代的歌,很快就会出现不适应。”
反例是,去年说唱类节目火,延续到今年刚落幕的《中国新说唱》继续引发热议,“就是因为确实90后、00后就是听这种电音味很重的音乐长大的。欧美流行乐中,现在摇滚、民谣中也都有电音的影子。”而这些在《好声音》、《好歌曲》里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