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剧版《风声》:实验谍战剧打开新方式

剧版《风声》:实验谍战剧打开新方式

更新: 2021-02-07 14:06来源: 网络整理浏览次数:

9

新华网北京1月28日电(记者张淳)代号为“老鬼”的地下工作者打入日伪情报组织内部,面对身份暴露的危险与敌人展开周旋,想方设法将情报传递出去……这是一个观众并不陌生的谍战故事。

日前,这个经典题材被再次改编搬上荧屏,以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扑朔迷离的故事走向吸引了大批忠实观众,即使在播出结束后,依然热情不减讨论不断。

这部由李云亮执导、贾东岩编剧的《风声》,在继承原著小说精髓的基础上,详细展开了推理探秘过程、创新挖掘了故事线索,打造出了一部充满悬疑推理与高智商博弈的作品。

“其实‘风声’可以有多重含义,既是一种声音,也是一个消息”,编剧贾东岩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听到了一个风声之后,如何去面对、如何去判断,如何把混杂的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整理分析,这才是我们剧中要表达的重点。”

导演李云亮认为该剧精彩之处就在于“虽然很多人知道了谜底但还会去猜,因为你带动了他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不是直白的表现,而是需要大家动脑子推理出事情的来龙去脉。”

细节悬疑烧脑 作品值得回味反复观看

《风声》是作家麦家的经典IP,由周迅李冰冰等主演的影版作品也是一部高水准谍战片,因此再次开拍剧版《风声》并非易事。在终极答案已事先被人知晓的情况下,如何推进缜密的破案逻辑、如何演绎推理解密过程、如何刻画复杂多变的人物形象,对编剧和导演来说都是莫大的挑战。

面对改编难题,导演李云亮自有看法,“谜底不重要,这个过程才有趣味。”他说,“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就想要打破传统习惯,所以加强了观众和剧的互动感,你要看懂的话就会跟着剧情猜下去,跟着不断地思考,发现这是个剥开层层细节、探秘真相的过程。”

作品播出后,在基本没有宣传的情况下,《风声》的收视和口碑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导演李云亮坦言对如今的播出结果还是满意的,“当时大家就说好要做一个实验,那肯定是有风险的。现在已经比我预想的要好,不但播出了,而且还有这么多人喜欢。

而编剧贾东岩则认为略有遗憾,当时的大胆尝试,因为播出时间的推后,失去先机。例如“双女主”设定,在几年前剧本创作之初,同类作品中还是鲜有尝试,而到播出时,却变得不再新鲜了,“但好在我们的双女主设定,还是得到了观众的肯定的”。

剧中角色之间的斗智斗勇,反覆变换的相互关系,为剧情增色不少。编剧贾东岩认为改编剧本时“最难以处理的就是五个主角的关系,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清晰的目的:就是都要活下去。但这样写的话,会让观众觉得这个戏很灰暗,到最后就彻底变成尔虞我诈了。所以我们真正难调的是如何让这五个人既互相害着,还互相关爱,让他们之间始终保持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作为编剧,贾东岩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被观众反复观看、琢磨,“我们当时秉持的一个想法就是很多事情不用说透,观众如果研究下去、在看第一遍第二遍时,感受都会不一样。”

拒绝标签人物 台词精彩因为言之有物

大段的对白交锋,错综的事件交织,封闭的密室推理……这些既是《风声》的精彩之处,但同时也是改编拍摄的难点所在。在导演李云亮看来,如何在几近于静止的画面中,展开情节推进,并让观众有兴趣看下去而不厌烦、不产生视觉疲劳,实在颇费心思的一件事。

为避免成为枯燥的对白式推理剧,《风声》通过交叉剪辑、闪回、倒叙、插叙、旁白等多种剪辑手法,在短时间内将大量角色的身份信息与隐藏线索同时传递给观众,还原了剧本的精彩推理。

在李云亮的设计里,剧中的每一个闪回、每一个镜头都是有意义的,但这样的强内容输出,也给编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这部剧中的素材是一般电视剧的3到4倍,设计的人物情景故事,每个元素都要来回翻好几翻。”

“所以你必须要看到结局。每一个人物直到死的那一场戏的时候,你才能完整的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剧版《风声》,并没有简单地为角色贴上性格标签,而是通过深入挖掘人物厚度与深度来完成设计。导演李云亮坦言,剧本在原小说基础上,结合不同角色的背景故事,补全了人物前史和动机,并将人物最后走向、命运,隐藏在了罗生门式的表达中,观众需要跟随剧情发展,一步步探寻众人身上的秘密。

广告位: 260PX-250PX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发展历程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