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台词 > 不讲排场不拼明星照样能赢

不讲排场不拼明星照样能赢

更新: 2021-06-01 09:31来源: 网络整理浏览次数:

  不讲排场不拼明星照样能赢
   小人物视角吸引观众演员降酬倾情出演

不讲排场不拼明星照样能赢

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用真情实感打动观众

  聚焦新中国成立初期“两弹一星”研发事业的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在北京卫视收官,这部诚意满满的年代大戏,把使命、忠诚、奉献和执着贯穿于爱情生活之中,它书写了一代热血青年为了国家事业挥洒青春的故事,也收获了观众的喜爱。

  自8月15日在北京卫视播出,《那些年,我们正年轻》收视表现亮眼,收视率逐步攀升,稳居排名前三。这个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老故事”,为何能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成功突围赢得观众赞许。

  昨天,该剧主创接受了记者采访。总制片人铁佛总结说,这部戏正是电视剧制作“小正大”原则的体现,电视剧制作要遵循“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自主创新原则,不讲排场、不拼明星,用真情实感打动观众。

  小人物视角吸引观众

  作为“中国十佳制片人”,铁佛曾有《射雕英雄传》、《壮志凌云包青天》等作品,这次为什么选择“那些年”这样的年代戏?铁佛表示:“我是四川人,我对‘大三线’的接触和感知会比一般人早,而且很多三线内迁的企业,当年在西南地区都是家喻户晓的。之所以想做这部剧,就是因为我是50年代人。我们这个年龄段对那个年代会有一种记忆或者留恋,对这种题材有一种先天的亲近感。”

  铁佛表示,《那些年,我们正年轻》将诸多真实事件甚至真实人物融于剧集之中,既能唤起老一辈人的记忆,又能让现代年轻人了解这段关于“两弹一星”研发历程的红色青春奋斗传奇。“我们把很多中国火箭核弹发展史中让人感动的真实故事移植到剧本里,剧中乔部长的台词就是钱学森先生的原话。”

  铁佛介绍说,这部戏准备了八年的时间,期间换了三拨编剧,六易其稿。剧本第一稿是一位火箭基地的工作人员写的,铁佛看了剧本有感触,但剧本基调过于沉重,很难吸引当下的年轻人。为此,他又找了其他编剧修改剧本,但还是因为缺乏对那个年代的理解,剧本达不到铁佛的理想要求。

  一个偶然的机会,铁佛和编剧王之理讲起这部剧的剧本创作,意外得知王之理曾在导弹部队当兵多年,熟悉这段历史,也熟悉这些人物,于是铁佛邀请王之理担任了此剧编剧。

  王之理曾创作过《爷们儿》、《傻春》、《正阳门下》等热播剧,去年还凭借京味剧《情满四合院》入围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编剧。王之理最擅长以小见大,他的作品大多借由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来开掘人性的复杂面,进而映射背后的时代变迁。

  铁佛不想把这部戏拍成历史剧,恰恰编剧王之理喜欢写平凡,写小人物,而这些背后又往往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能为这部戏带来一个平视的视角,让观众去看一群怀有崇高理想的大学生,为了报效祖国,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投身三线建设和火箭科研设计,为航天梦想付出青春的故事。

  真情实感令人动情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用怀旧的镜头将一代人把青春与生命奉献给了航天理想的故事细细讲述。写这部戏,王之理用了最擅长的杀手锏――情感,剧中的亲情、友情、爱情,让更多年轻观众有兴趣来看这部年代戏。

  在接受采访时,编剧王之理告诉记者,《那些年,我们正年轻》是他写戏以来流泪最多的一个剧本。《那些年,我们正年轻》中的情感浓度与烈度,是王之理以往作品中不曾有过的,对他来说,这是自己最动情的一部戏。

  剧作以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为主线,以张利军、陆若文、向晴和马朝阳四位年轻人的情感经历为辅线,四人在老师高占武的带领下,为了航天梦想,将青春甚至生命献给了新中国的导弹和火箭的研发事业。剧中,女二号向晴和男一号张利军的波折爱情到最后终于要修成正果,可就在准备新房的时候,出现了事故,向晴牺牲了。当初筹划剧本时,铁佛和出品人马中骏看到这里,都觉得这个坎过不去,观众无法接受向晴的死,希望王之理改戏。而王之理告诉铁佛,他写这个戏自己也哭得一塌糊涂,但这个人物必须这么处理。与王之理相交多年的铁佛见识到了这位编剧朋友少有的执拗。

  为什么如此坚持,王之理表示,因为向晴的原型人物就是牺牲了。火箭发射,第一作业组的工作人员需要写好遗书再到岗工作,火箭发射若失败,第一作业组绝无生还可能。“军人的后代”向晴就是在这里义无反顾地走进了第一作业组的工作间。“她就在那次事故中牺牲了,牺牲的不止她。剧中我们没有过分的渲染失败,但这部剧不是从成功走向成功。向晴这个人物真实的情况就是牺牲了。写她的牺牲特别纠结,我也不愿意,但是我必须尊重英雄,那个时代大三线很多人都献出了生命。”

广告位: 260PX-250PX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发展历程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