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综艺节目作为电视市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内容产品之一,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近年来,伴随着文艺繁荣和媒体发展,电视行业也在积极寻求新突破。
首先体现在综艺节目总量的减少,如中央电视台通过停办、合并、调整等方式控制晚会播出量,“特别节目”及“中国梦”主题系列成为新现象;各家电视台晚会也大力压缩,与此相伴的是内容的创新、丰富和节目质量的提高。特别是一批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创作的综艺节目,为电视行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例如《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传承者》等,有效地推动并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传播,为本土原创综艺节目建立了新的风向标……
电视综艺节目的创作与发展也面临新挑战――面对受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互联网时代的激烈竞争,创作者仅仅“跟进”是不够的,还需自上而下、由里到外地革新发展意识,主动探求和应对现实,建立与之相应的管理流程及市场秩序。创作者必须尽快把握当下电视综艺节目的问题实质,并为其未来发展找到相应的思路与对策。
回归理性,深耕细作
寻求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交集”,把握好娱乐的尺度
无论台网,“爆款”“暴利”时代已经过去,电视综艺正走向冷静期。这一现象提醒创作者:新的政策不仅引导行业资金走向,更从源头遏制了不健康的创作倾向,揭示出更具持久生命力和受众吸引力的创作规律。创作者要回归理性,深刻理解媒体的导向性和社会属性,将媒体责任感放在首位。
毋庸置疑,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段时间以来,相关探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中真正实现收视、口碑双丰收的还不太多,一些节目叫好不叫座,一些节目仅擅用电视化手段,与文化的结合浮于皮毛。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电视综艺节目有机结合,需要创作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一般说来,对中国文化的电视化表达有三个层面:一是直接呈现,即对中国传统文化样式本身进行表现和传承;二是对其内在精髓进行提炼、发掘;三是与时俱进,探索其与时代的结合和创新。在实践中,对第一层面的表达比较容易,目前我们并不缺少以中国语言文字、传统艺术作品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呈现的节目,而是缺少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契合,同时深入浅出地普及传统文化知识、把握好娱乐的尺度――这也是当今创作中的最大难点。
创作者首先要能分辨并提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以诚待人、讲信修睦,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电视综艺节目应当传播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彰显主流价值观。
其次,节目还要运用恰当的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多元化呈现,不能因艺术化、年轻化、时尚化的要求而流于肤浅。例如推介历史文物节目若采用戏说剧的方式来演绎相关故事,就要考虑如何保持严肃性与真实性;读书节目若采取明星朗读的方式,就要与朗读内容进行深度关联;古诗在节目中改编为歌曲时,要兼顾音律美与文学美……创作中要把握节目内部多个元素的平衡――厘清更倾向于竞赛,还是注重文化传播,又或是偏重对人物的塑造。例如,一些诗词节目对“竞赛”过度追求,题目涉及内容过于生僻,使节目难以贴近观众。
在创新内容、程度、手段方面,还需深入探索,创作者应以更深刻的认知和表达能力、更强的责任感和良好心态,去发现和解读更多传统文化样式,真正沉下心去发掘和创作。
正本清源,内容为王
摆脱“流量”与“唯收视率”,以原创力赢得竞争主动权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电视综艺创作团队为了高收视率,不惜用上所谓“大招”,导致节目偏离生活、产生虚假浮夸的内容。比如,一些选秀节目在最后一期对“仪式感”精雕细刻、制造梦幻感,刻意放大选手“破茧成蝶”的过程;一些亲子类真人秀有意将私人生活作为社会谈资;一些所谓“慢综艺”的“田园生活”依靠明星阵容支撑,使创作表达与话题宣传本末倒置……
创作者应追求质量,而非“流量”,应探析观众用遥控器的“投票”之意,而非短视于收视率的数字之据。电视综艺节目的核心是高水准艺术与技术的展示,是对人性之光、创意之妙、视听之美的表达。电视综艺的健康发展,必须摆脱“流量”的干扰,只有正本清源,提供具有“真、善、美”核心价值的内容,才是其生命力的永恒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