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电影 > 《长安十二时辰》众专家点赞

《长安十二时辰》众专家点赞

更新: 2021-01-13 09:44来源: 网络整理浏览次数:
  正在优酷热播的剧集《长安十二时辰》,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由曹盾执导,雷佳音、易烊千玺领衔主演,讲述了唐朝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自开播以来,《长安十二时辰》反响热烈,豆瓣评分8.6分,在口碑和影响力层面实现持续增量。

  7月15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会长罗建辉,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周结,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影视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导陈阳,《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中国电视》主编李跃森,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理论研究处处长赵彤等诸位专家学者莅临研讨会,《长安十二时辰》导演曹盾,《长安十二时辰》总制片人梁超,《长安十二时辰》服装饰品顾问宋韬,阿里大文娱优酷总编辑张丽娜,微影时代副总裁、娱跃文化副总裁李安宁,留白影视总经理、《长安十二时辰》出品人毛攀锋等主创人员和出品方参与会议,就该剧的创作特点和艺术价值进行了交流。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廖恳主持。

 《长安十二时辰》众专家点赞

  打造国剧标杆,彰显美学魅力与文化自信

  谈到创作《长安十二时辰》的背景和初衷,导演曹盾表示,“中国古装剧发展一段时间以来面临问题,不仅历史和文化是架空的,关注的也大多是庙堂之上的文化。马伯庸老师的原著小说讲的是小人物的故事,又是以长安为背景,我们觉得能将文化做到实处。”在对剧作的打磨中,主创人员多笔墨做副线人物,融入多元文化表达,把服化道、光影变化等真实细节落到实处,通过呈现历史文化之美,延展到展现唐文化的魅力和中华文化的自信。

  据《长安十二时辰》服装饰品顾问宋韬介绍,为了还原盛唐的风貌,创作从历史的蛛丝马迹入手,参考唐代的壁画和敦煌的绢画,从人物的服饰、造型、妆容,到军人的盔甲和器具,再到日常小吃和节日习俗,最后到建筑和街市的场景一步步落实。他表示,“在不到一年的考察时间中,我们的观念从单纯的创作延展到在这一过程中被唐代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深深折服,也唤起了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觉醒和自信。”

  制作的匠心,是一部精品剧的续航动力。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会长罗建辉表示,“在创作上,打造精品确实很难,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到才能表现得非常出色,这对创作者而言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但从《长安十二时辰》来看,完全能说明打造精品是有充分可能性的。”在细节处见功夫,国剧精品化之路有迹可循。《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同样肯定了这部剧在艺术上的造诣,在她看来,“《长安十二时辰》不仅是一部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拍摄的主流艺术作品,也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视大片。”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的迈进,需要有更多立得住、传得开的精品力作涌现,《长安十二时辰》无疑是一次有益的积极探索。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肯定了这部剧的文化内涵,她表示,“《长安十二时辰》的横空出世,将中国古装剧引向了更为宏大、真实、厚重的历史文化脉络叙事中,也将这个类型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正如《长安十二时辰》总制片人梁超所说,“希望把《长安十二时辰》打造成我们心目中的国剧标杆,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文化和美学,以及生活、民族和文化的自信。”

  聚焦小人物,诠释居安思危与济世情怀

  一部剧集作品要如何将今天的观众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长安十二时辰》没有选择把叙事空间放置在庙堂之上,而是通过以张小敬、李必为代表的“小人物”拯救长安的故事来传递家国情怀。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影视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导陈阳看来,《长安十二时辰》张力十足,导向正面,它对个人命运、家国意识、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融入和表达新颖独特,让人信服,是对艺术创作规律的一次遵循和实践。

  对于《长安十二时辰》传递出的价值立意,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认为,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这部剧形式独特、内容新奇、情节曲折生动、制作精良细腻、有收看欲望;作为一个评论者,这部剧在历史认知和文化认知方面有积极的思想价值和意义。一方面是居安思危;另一方面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世态人心的描摹阐释出了济世情怀。

 《长安十二时辰》众专家点赞

广告位: 260PX-250PX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发展历程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